2)谈“心安”与“快乐”——答勇者斗恶龙之问_辰迷风云录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二点,行善。

  孟子举过一个例子,当我们看到一个婴孩爬到水井边快要掉进去的时候,不禁心胆欲裂,然后会毫不犹豫、奋不顾身地扑过去把他抢回来,这是因为,人都有恻隐之心啊。如果你不去把小孩抢救回来,他真的掉进井里淹死了,那你肯定一辈子都不得安宁。所以,想要“心安”就要主动去做自己该做的事。

  孟子说,人有“四端”(四个发端),恻隐之心(仁之端也),辞让之心(义之端也),羞耻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心都是向善的,顺着“四端”去做事,就是行善,“行善”就是该做的事。

  儒家讲“八德”,即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八中品质其实就是源自于人性的要求,是人之所以为人,所必须具备的品质,而不是对人的束缚。照着这些品质的要求行事,自然就“仰无愧于天,俯不怍于人”,心安了。

  生活怎么会无聊呢?不妨问一下自己:我该尽的责任都尽了吗?孝顺父母了吗?友爱兄弟了吗?在学习的,学习用功了吗?在工作的,工作努力了吗?

  曾子说,我每天都要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做事有没有不尽力?与朋友交往有没有不守信用?得老师传授的道理是否没能实践?

  概括来说,“敦伦尽分”就能心安。

  有了“心安”的基础,我们才能寻找快乐。光有“心安”不一定有快乐,因为“行善”的行为不一定能成功得到“善”的结果。孔子一辈子行善,想让天下能够“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结果显然失败了,并且常常遭人误解、嫉恨,几度“惶惶如丧家之犬”,窘迫之极。但是孔子依然快乐,为什么呢,因为他无怨无悔啊。人无怨无悔自然就能快乐。

  如何“无悔”?尽力了就无悔。人经常要“悔不当初”,就是因为“当初”没尽心尽力啊。

  如何“无怨”?“知命”就无怨。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我们要了解,影响成功的因素有很多,我们能掌控的却很少,付出了未必有回报,这是现实。所以,如果行善却未能得善果,也不要执着,因为那就是命啊。“得失心”没有了,“欢喜心”自然就出现了。

  综上所述,问活着为了什么,我们不妨回答:为了心安和快乐。

  四、人活着只因“欲”吗?

  显然不是的。人之所以区别于动物,就是因为人除了本能之外还有理性。一切因外界的物质的刺激和精神刺激而得到的满足感都是短暂而虚假的,满足感消退之后是更大的空虚感。所以,对于外界条件的追求其实极为次要,生命的意义、生活的真谛绝不是追求物质的满足。王均瑶临终前,感叹自己除了瓶子里的药,什么都没有了,而事实上他是亿万富翁。

  人活着,更需要做的,是克制住自己过度的欲求,然后认识自己,让自己主动行善。

  请收藏:https://m.ys009.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