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一百八十一章太子对内阁的影响力_统计大明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外两人中有一人跟东林有关。而孙承宗又是北直隶人。

  崇祯尽量避免了东林一家独大,这样一来各方相互掣肘之下,皇权才华更加稳固。

  吴宗达开口问道:“两位以为太子此意如何?事关国税,若是归与东宫,那以后朝中有事岂不是要问东宫脸色?”

  钱士升还没有来得及开口话,一边的张至发开口道:“我觉得此事也无不可,我跟杨阁老一同讨论过此事,他也全力支持太子提议,这事杨阁老的上书。”

  张至发完,从桌子上拿出了杨嗣昌的奏章,一边的吏接过递给吴宗达。

  吴宗达颇有深意的看了一样张至发,认真的看了起来,钱士升也自觉的闭嘴,太子刚上的奏章,这边杨嗣昌的折子就跟着到了,你要不是提前知道的,估计鬼都不信。

  为什么杨嗣昌的奏章不是直接送到内阁而是送到张至发手中,那是因为两饶关系本来就不一般。

  杨嗣昌入阁以前,一直在谋划着为他老子杨鹤正名,当时这事可是闹得沸沸扬扬,崇祯正被流寇闹得是焦头烂额。

  对于这种剿匪不力还想翻案的,那更是深恶痛绝,所以温体仁等人善于揣摩圣意,觉得杨嗣昌也是想的太美了。

  不过张至发确觉得杨鹤当时以“招抚为主、追剿为辅”的战略是新式所迫的正确做法。

  而且通过杨鹤的努力陕西流寇一度全部受抚,但是因为朝廷赈济不力,导致流寇降而复反,其罪不在杨鹤。

  所以在内阁诸公都不支持的况下,单独上书直言,当然最后崇祯也没有同意。

  不过因为这事,杨嗣昌对于张至发多有感激,这次杨嗣昌入阁,又有张至发推荐的功劳。所以两饶关系更近一步。

  故而杨嗣昌加上张至发两人发声,那也就代表着朱慈烺获得了内阁中半数的支持。

  钱士升自然不会这个时候去跟张至发掰腕子,吴宗达看完杨嗣昌的上书,其中只是从军事角度例举了各省分开运输的不便,导致贻误军机。

  言若是朝中有专门部门管理此事,剿匪毕竟大大方便,而东宫这半年来处理新军后勤补给井井有条,足以证明有能力处理此事,故而赞同。

  吴宗达嗯了一声:“那明就以杨学士的文章公布于朝议,大家共同讨论,还有明太子也在朝堂上,到时候有问题大家也可以跟太子当面询问清楚。

  吴宗达话刚完,外面吏跨步进来:“宣大孙督师有奏章到。”

  宣大的奏章一般都于边事相关,所以奏章一到都是立刻送到内阁,内阁之人立刻批示。

  吴宗达打开奏章看了一眼,然后不自觉的瞟了一眼张至发,才细细读起来。

  读完之后他合上奏章:”孙督师也上书支持太子之议,如此内阁三票支持此事,钱学士,你怎么看?“

  钱士升摸摸胡子,突然微笑的问道:“太子素来擅长经营之道,据皇明商号的银子比内库存的都多,各部府库空虚,户部银库更是能跑老鼠,若是太子接管库藏,以后咱们岂不是再也不用为银子发愁?”

  眼看已经是深秋。

  无弹窗

  请收藏:https://m.ys009.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